长度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。
测量方法:
1、长度的测量
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,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。
2、长度的单位及换算
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(m),常用的单位有千米(Km),分米(dm)厘米(cm),毫米(mm)微米(μm)纳米(nm)。
1Km = 1000 m ,1m = 10 dm ,1dm = 10 cm ,1cm = 10 mm ,1mm = 1000μm ,1μm = 1000nm
长度的单位换算时, 小单位变大单位用除,大单位换小单位用乘。
3、正确使用刻度尺
(1)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刻度线、量程、分度值
(2)使用时要注意
① 尺子要沿着所测长度放,尺边对齐被测对象,必须放正重合,不能歪斜。
②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,如因零刻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为零刻线的,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。
③ 厚尺子要垂直放置。
④ 读数时,视线应与尺面垂直。
扩展资料:
一、正确使用刻度尺
1、会认:对刻度尺必须有以下三点了解后才能使用
① 零刻线的位置:如零刻线磨损,可选用其它清晰刻度作用测量起点。
② 量程:又称测量范围,即刻度尺一次能测量的最大长度。如被测长度超过量程,可重复使用刻度尺或换用其它大量程的测量工具。
③ 分度值:又称最小刻度。刻度尺上两条相邻刻线间的距离。其值应包含数字和单位两部分。
2、会放:使用时应将刻度尺放正,不要歪斜,要把刻度尺的刻度紧贴被测物。
3、会看:读数时视线应经过被测物体末端与尺相交的位置并与尺面垂直。
4、会读:根据刻度尺的分度值读出准确数值,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。
5、会记:记录测量数据,应记录准确数字,估读数字和所记录数据的单位。
二、测量误差
1、误差产生的原因来自于测量仪器的准确程度、实验原理的局限性、环境与人为的客观因素等。因此,任何测量中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。
2、只能努力设法减小误差,不可能消除误差。
3、误差与错误不同,错误是由于方法不当、人为主观因素(读错、记错等)造成的,因此在实验中错误应该避免也能够避免。
4、减小误差的途径,选用准确度较高的测量仪器,改进实验方法,熟练实验技能等。在一般实验中,减小误差的有效途径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(这种方法对偶然误差的减小有效)。
参考资料来源:
百度百科-长度测量
百度百科-刻度尺
数学上来说;测量的结果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物理:测量的结果由精确值,估计值,和单位组成.例如,某物体长17.34M 17.3是精确值 0.04是估计值 M是单位